2023-02-27【國際疫情公告】猴痘

【國際疫情公告】

111年5月起,歐美等地區發生猴痘流行疫情,疾病管制署於111年6月23日已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,世界衛生組織(WHO)亦於111年7月23日宣布,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告衛生緊急事件(PHEIC),並於本(112)年2月15日宣布維持PHEIC;截至112年2月16日止,全球累積報告病例數逾8.5萬例,其中以美洲(58,184例)及歐洲(25,838例)區域病例數最多,我國鄰近國家或地區,新加玻、日本、韓國、泰國、香港等亦有報告病例,截至目前為止,我國共計通報4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。

猴痘(Mpox)

  1958年猴痘病毒(Monkeypox virus)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,因此命名為「猴痘」。
 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(Poxviridae),正痘病毒屬(Orthopoxvirus)。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,屬人畜共通傳染病。猴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(I)病毒和第二分支(II)病毒,其中第二分支(II)病毒包括IIa和IIb兩子分支,後者即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。第一分支比第二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,第一分支致死率高達10%,而第二分支致死率約為1%。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,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。

一、傳染方式:

  接觸感染源的傷口、體液、呼吸道分泌物等,或被污染之物品。

二、潛伏期:

  為5-21天,通常為6-13天。

三、可傳染期:

  潛伏期不具傳染力,出現發燒或全身性症狀時可能有傳染力,發疹期間傳染力最強,持續至全身疹子均結痂脫落為止。

四、常見症狀:

  1.發燒

  2.頭痛

  3.淋巴結腫大(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)

  4.皮疹、水泡(臉部、四肢、生殖器)

  5.肌肉痛

  6.極度倦怠

*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,通常自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,四肢比軀幹更常見。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、丘疹、水泡、膿皰階段變化,最終結痂脫落,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,症狀持續14至21天。

五、防疫措施:

1.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,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,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,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。

2.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,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,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。

3.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為族群中傳播,包括性接觸在內的任何密切接觸均有感染風險,避免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或親密接觸、避免多重性伴侶。

4.良好手部衛生。

5.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、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。穿戴手套、防水隔離衣、高效過濾口罩(N95或相當等級以上)、佩戴護目裝備(全面罩)、及髮帽。